磁山文化遗址话“粟谷”
发布时间:2023-03-22点击量:799

中视公民与法河北讯(石磊张海江)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独立的起源和发展。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结束了旧石器时代以采集和渔猎为生活的主要手段,而发明了农耕和畜牧,这是人类经济生活的一项巨大变革。

磁山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76年至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市文物保管所等单位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2500余平方米,发现了房址、灰坑、沟壕等遗迹;出土了大平底盂,鸟头形支,深腹罐、三足钵、平底钵、长颈壶等陶器和石斧、石铲、石锛、石锤、石磨盘、石磨棒等石器,以及骨锥、骨凿、骨刀等骨角牙器。磁山遗址富有特征的文化遗存的发现,使磁山文化得以命名。经14C测年,磁山文化的年代8000多年,磁山文化与几同时发掘的裴李岗文化发现,填补了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段空白。磁山遗址揭露出分布密集的长方形粮食窖穴,以及窖穴中储藏的丰富的粮食遗存,为探讨粟类农作物的起源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图片1.png

磁山遗址的主要遗迹是灰坑(窖穴),而独特的磁山文化内涵又主要表现在灰坑中。近几年来,磁山文化中共清理灰坑近千个。这些灰坑以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为特点,以长方形坑为最多见。磁山遗址共有189个灰坑中发现有粮食堆积,构成了磁山文化的主要因素。从1976年—1986年的三次正式发掘中,发现许多圆角长方形粮食窖穴。76—78年是在遗址南部开的方,85年是在北部,86年开的方大部分在遗址的西北部,无论在哪里开方,都能碰到粮窖,说明粮窖分布是很普遍的。磁山文化遗址具有鲜明的农业经济色彩,已发掘出的88个储粮窖穴,库存粟谷14万斤,可见当时农业相当发达,已达到了连年有余地步。

图片2.png

磁山遗址的窖穴出土成堆的腐朽粟、黍和油菜的残骸,证实以粟黍为代表的耐旱作物,构成了华北黄土地带农业栽培的基本体系。此外,还发现有核桃、榛子,朴树子和鱼骨兽骨等,表明采集和渔猪在磁山人的生活中仍占一定的经济地位。

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等都是磁山遗址十分常见的生产工具。这些工具在当时很可能是一器多用,即用于农业生产也用于手工劳动。从磁山遗址中发现的众多粮食窖穴,并伴有较多的粮食加工工具出土,从这些农业遗存推断,这些石斧、石铲、石刀等工具很可能主要用于农业遗存推断,这些石斧、石铲、石刀等工具很可能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磁山遗址出土数量惊人的农作物粟,和大量的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石磨棒,与出土的生产工具的多少应成正比。以石斧为例,石斧是以用来砍伐丛林和开辟耕地的。石斧在磁山遗址出土的石器中数量最多。出现石铲、石斧、石镰、石钵等农业生产工具,说明当时的磁山先民已越过“砍倒烧光”。“焚而不耕”的“火耕农业”阶段,而进入“翻土耕种”的锄耕农业阶段。单从生产工具石斧的出土数目和扁薄,单或双弧刃的石铲的出现来看,说明锄耕农业已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可以想象窖穴以十万斤计的栗谷是来之不易的。也可以想象当的人类为了改造自然,减少大量的采集和掠夺动物,同时也为了家畜家禽的饲料而幸勤的耕作在田间地头。

图片3.png

正如有的发掘者所述:“发掘现场看到的腐腐朽粮食一般呈淡淡的绿灰色,出土时略为潮湿、颜色显绿,风干后成灰白色;大部分已成粉末状,质地疏松;粉灰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外壳,保留着作物的完整颗粒,外部形态圆隆饱满,直径约2毫米,与现代粟粒基本无别;只是这些颗粒的保存十分困难,出土后很快风化成粉末状。”粮食标本曾先后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古植物研究室,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等单位做过形态观察鉴定,可惜标本从出土地点取出辗转送到农史学家手中时,颗粒已经粉化,因而未能做出明确的结论。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运用灰象法对第65号窖穴采集样品进行鉴定,结果发现有粟的痕迹,从而使磁山遗址中所作出农作物粟得到了确认。这一发现把我国黄河流域植粟的纪录提前到距今八千年,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农业中对植物粟年代的认识。磁山遗址“粟”的发现,不仅把我国人工种植粟的历史追溯到八千多年以前,而且,还进一步证明我国是世界上人工种植粟最早的国家。磁山遗址也由此名扬四海,不但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委员会、国家七五谷子育种攻关课题研究组,河北省农学会,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于1990年8月20日在磁山遗址旁联合刻石立碑,以“粟发祥地”为题,撰文怀念磁山始祖育粟业绩,提出磁山粟谷的发现“表现了磁山原始人对农业的贡献和博大的创造精神,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且著名谷物研究专家,原河北省粟类作物学会委员,河北省谷子研究所所长李东辉先生谢世后还将骨灰安葬在磁山遗址旁以示永久相伴。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